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秦小杰 实习生 武依洋
图/受访者提供
舞台上,门巴族服饰的翠绿衣摆随舞步摇曳,彩绣背篓在臂间流转,红裙像跳动的火苗。刘宇佳旋身时,裙摆划出的弧线里藏着雨林的湿润;雷玉婷甩动彩辫,顿点的节奏像踩在墨脱的石板路上——这两位今年刚从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的舞者,正把边疆的故事融进肢体语言里。
下班后,她们常沿街散步。便民公交慢悠悠驶过,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,小店飘出糌粑的清香。遇着的藏族同胞用普通话招呼“回来啦”,热络得像家人。这两位年轻舞者,已在曾被称为“高原孤岛”的西藏林芝市墨脱县扎根。她们带着对舞蹈的热爱与对边疆的赤诚,不仅用舞姿传播门巴族、珞巴族文化,也准备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见证墨脱的日新月异。如今的墨脱,以独特的魅力留住了她们,也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实现青春价值的热土。
从援藏到扎根:心与墨脱共相连
初到墨脱,刘宇佳和雷玉婷是作为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学生演员参与援藏工作的。谁承想,这一脚踏进来,心就被这片土地所深深吸引。
“墨脱的绿,是泼出来的!”刘宇佳至今记得初见时的震撼——雨林层层叠叠,云雾绕着雪山转,空气里都是草木的清香。更让她们心动的是,在这里,专业能真正“落地”:作为舞蹈演员,她们可以全身心钻进门巴族、珞巴族的舞蹈里,把那些带着质朴与热烈气息的舞姿跳活。
“一开始只是想完成援藏任务,可越待越觉得离不开。”雷玉婷笑着说,适应了这里的节奏,摸清了每个舞蹈动作里藏着的故事,便自然而然做了决定:留下。家人虽远在南方,却成了最坚实的后盾。“家里人天天刷墨脱的新闻,看我们演出的视频,还说‘你们在做有意义的事,大胆闯’。”这份支持,让她们在边疆的日子,心里总暖乎乎的。
以舞为媒:把少数民族的故事跳给更多人看
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艺术团,刘宇佳和雷玉婷的主要工作是跳舞,表演内容以学习和演绎门巴族、珞巴族舞蹈为主。这些独具原生态特色的舞姿,和她们在学校学的学院派风格截然不同——没有标准动作,讲究的是“味儿”,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质朴与热烈。“刚开始学的时候真的有点难,动作的韵味、情感的表达都不一样。”雷玉婷回忆道。但她们没有退缩,利用休息时间相互学习、反复磨合,还主动向团里的本地姐姐们请教。“团长和姐姐们都特别耐心,手把手地教我们,慢慢就找到感觉了。”如今,她们的舞姿已渐渐融入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情。
艺术是最好的桥梁。她们的舞姿,不仅让游客读懂了墨脱的民族文化,也为当地的旅游添了把火。读书期间,作为学校援藏队伍的演员,她们参与了由佛山市舞蹈家协会联合打造的原创舞剧《墨脱情》,深入当地艺术团、乡村舞台,累计演出二十余场,用艺术语言讲述墨脱从“高原孤岛”蝶变为“文旅热土”的动人故事,这成了她们最骄傲的事。“演出结束后,有游客拉着我们合影留念,还说‘原来墨脱的舞蹈这么美,下次还要来’,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。”刘宇佳说,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,她们也会认认真真跳完——因为每一个动作里,都藏着墨脱的故事。
如今,学校第二批援藏的同学已经启程。“我们会做好‘传帮带’,等着他们来一起跳好这支‘墨脱舞’。”广东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宁洪梅的话里,满是期待。
墨脱焕新颜:这里的日子,比想象中更幸福
很多人印象中,边疆地区条件艰苦,但刘宇佳和雷玉婷却有着不同感受。“墨脱该有的都有,一点不觉得艰苦,我们完全能适应。”她们笑着说。
这里海拔1000多米,夏天能热到穿短袖,和南方的气候很像。交通更是今非昔比:便民公交穿梭县城,出租车随叫随到,再也不是传说中“物资靠人背马驮”的模样。自2013年全年通公路后,墨脱就像按下了快进键,超市、快递、网络一应俱全,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。
辅导员孙墨缘看在眼里:“墨脱在孩子们心里,早已不是地图上一个遥远的点,而是能找到生命意义的地方。他们在这里洒下汗水,也收获了最真实的价值感——这才是墨脱最让人留恋的魔力。”
在工作与生活中,她们与艺术团的少数民族伙伴们相处融洽,大家用普通话交流,没有语言障碍。团里的氛围温暖而和谐,让远离家乡的她们感受到了家的归属感。更实在的是,在墨脱的收入相对可观,这也为年轻人扎根提供了实际支撑。
暮色漫过墨脱的山尖时,艺术团的排练厅还亮着灯。刘宇佳正帮本地姑娘调整裙摆,雷玉婷在一旁数着节拍,门巴族的古老歌谣混着她们的笑声飘出窗外。“墨脱发展得越来越好,在这里工作生活很安心。”雷玉婷说。未来,她们希望继续通过舞蹈,给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,让更多人了解墨脱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。
排练结束,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。脚下的步子轻快得像踩着舞步——这条路,她们从陌生走到熟悉,从试探走到笃定,而墨脱的夜色里,也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与这片土地共生长的故事。
从“高原孤岛”到“美丽边城”,墨脱的蜕变吸引着像刘宇佳、雷玉婷这样的年轻人前来,并愿意,留下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